2021 VR設備選購指南

前言 :  

去年(2020)總整理之內容有部分在未告知的狀態下,擅自轉到其他網站或是用於影片創作,因此若往後有需要使用到本文章內之數據,請務必標明原文出處,並來信通知(通常本人都會同意)


這次因文章上要保留拓展的方便性,此次之後之整理網站皆改到此網域下進行發布,同時也會開始發布一些關於VR之裝置知識,供網友們參考!


以下內文開始 :

本文比較裝置為VIVE 系列/Oculus系列/Valve Index以及小派5k(主流且較為容易買到的)WMR類的因為裝置眾多,本篇只針對HP Reverb G2做討論,若有能提供相關裝置心得的也可在下方另外留言以供參考


2021選購指南更新重點
  • 移除VIVE一代(因應停產及發售日期已達4年之久)
  • 新增Reverb G2 / Quest 2
  • 重新調整部分內容排版樣式
  • 改用Google表單易於檢視

若文內有錯誤或是意見分享的都可以在下方留言,文章會不定時的更新資訊

快速選購可直接跳到第17項價格分區查看相關總結

以下列表會使用數字表示等級(0~10分),部分則是直接以原始數據表示 :



以上圖表的部分內容補充及解釋:
1)畫面解析度:
解析度(雙眼)說明
Vive PRO
2880 x 1600
Vive Cosmos
2880 x 1700
兩者解析度相同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
2560 x 1440
Oculus Quest
2880 x 1600根據一體機模式或是PC模式而有所差異,連接PC時會動態調整壓縮程度

二代面板解析度比起一代提高不少
Oculus Quest 23664 X 1920
HP Reverb G24320 X 2160單眼解析度最高,業界目前唯一可做到無紗窗的頭盔
Valve Index
2880 x 1600
小派 5k+
5120 x 1440雙眼合併解析度最高,因為視野角覆蓋區域較大

2)畫面透鏡清晰度 :
對於畫面周圍的成像清晰度,以及是否會感到文字閱覽很吃力

清晰程度說明
Vive PROVIVE系列透鏡一直以來的通病,周圍清晰度下降嚴重,Pro因為解析度較高相較下好一些,文字的閱讀清晰度仍不盡理想
Vive Cosmos普通
使用新版透鏡(與Focus+相同) ,稍微改善周圍不清楚問題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普通
透鏡成像普通,並不會感覺到特別差或特別突出
Oculus Quest
Oculus Quest2
HP Reverb G2最佳同為Valve之雙層鏡片技術,清晰度最佳
Valve Index最佳雙層鏡片設計,清晰度最佳
小派 5k+曲面包覆式透鏡設計,清晰度不錯

3)紗窗效應程度:

解析度及面板都會影響
  • 但決定紗窗大小的主因還是像素密度(解析度)
  • Index和小派基本上不仔細看紗窗很難看出來
  • Reverb G2更是可做到幾乎無紗窗
  • Index有垂直紗窗的BUG,目前無解

(補充)同樣解析度下使用LCD的紗窗感會更小紗窗大約再減少30%左右,但會犧牲色彩以及灰階表現

附圖為紗窗大小影響畫面的感覺 :
順序為 VIVE(一代) / Oculus Rift S / Vive PRO / Valve Index
明顯可看出VIVE的紗窗非常之大,PRO改善了不少(與Rift S接近),Index最為優秀

以下圖片為Index的垂直紗窗BUG能透過內建的時序調整減少該情況發生,部分用戶回應是硬體設計上的問題(RMA後更換頭盔即解決),此問題無解,目前無法確定是硬體問題還是軟體問題(左圖為正常畫面,右圖為BUG出現)

4)畫面灰階表現 & 面板技術:
面板所用技術會影響表現
  • VIVE PRO雖面板使用OLED,但韌體有所限制,僅可做到非常接近於純黑,
  • Index等的因為是使用LCD,所以在黑色的場景會明顯的有灰畫面的問題,在灰暗的遊戲場景明顯會讓人感覺到霧霧的
  • 尤其是電影院、恐怖遊戲的場景還是比較推薦用OLED的頭盔會比較好

附圖為LCD(左) vs OLED(右)在黑暗場景的真實表現,實際使用就是這麼明顯(若以Index vs PRO的觀感):

5)畫面顏色表現:
只要是採用LCD的面板上,顏色比起OLED會略遜一籌,觀感上採用LCD的看起來會像是把HDR關掉一樣,若對顏色較敏感的很容易看出差異


說明
VIVE PRO採用OLED顏色會看起來鮮豔許多,HTC對於顏色的調教還做得不錯,不會過於濃厚或是有明顯色偏

VIVE Cosmos調色承上所說,但因面板改採LCD,會看起來黯淡一些,且顏色有些偏藍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Oculus的調色不夠出眾,明顯的與HTC有所差異,若是可開放自訂義顏色調整應該會好一些
Oculus Quest一體機模式下保有OLED的特性,但接電腦後因為是串流方式,顏色略受到線材所影響
Oculus Quest2調色部分如同Rift-S的設置,接電腦後因為是串流方式,顏色略受到線材所影響
HP Reverb G2調色部分普通不失真,並沒有特別多的色染
Valve Index官方有提供顏色調整的功能,出廠顏色可接受,但仍然有些黯淡
小派5k調色效果不太理想,需要調整多次才可達到想要的畫面顏色

6)畫面耀光程度 :
和透鏡設計有關係
  • VIVE系列的出現情況都差不多(普通)
  • Cosmos稍微好一些
  • Rift S/Quest/Quest2在可接受範圍內
  • 唯有Index/G2在這部分不及格為了增加畫面清晰度也把耀光的問題給放大了很多,尤其是在電影院類型的應用下特別明顯

耀光的現象如圖所示,文字或是物體的周邊會有一層暈影 :

7)畫面可視角:
  • 小派毫無疑問一定是最大可視角的裝置
  • Index在把透鏡調整到離自己最近後也可以達到接近130度的視角
  • VIVE系列、Oculus系列皆落在100~110度,視野角度相對的普通


8)IPD瞳距範圍:
  • 唯有Rift S 是以上裝置中不可調整的(僅軟體調控),若IPD過大或過小不建議購買
  • Quest 2 為三段式硬體調整
  • 其餘頭盔皆可自由調整

9)追蹤精度:


定位精度說明
VIVE PRO
最佳

燈塔類型(SteamVR1.0/2.0),支援1.0/2.0的基地台,擁有最高的精準度,但需另外架設基地台,若有要玩全身追蹤優先考量使用燈塔定位的

Valve Index
小派5k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
普通

頭盔追蹤手把,在Inside-Out 追蹤類型的效果算是很優異了,偶而才會發生定位錯誤,通常掉定位會發生在速度過快、燈光不足、牆面無明顯辨識點(顏色單一)或是超出頭盔相機能追蹤到的範圍外(例如把手放到身後)Quest/Quest 2為4鏡頭追蹤,Rift S 則為5鏡頭追蹤
Oculus Quest
Oculus Quest2
HP Reverb G2採用4鏡頭追蹤,本質上還是Windows MR那套的可見光追蹤,比Cosmos好一些(貼頭時不會掉定位),但照射範圍過小,動作過快時也會掉定位,定位效果介於Oculus和Cosmos之間
VIVE Cosmos極差
雖然採用6鏡頭追蹤,由於頭盔鏡頭光學追蹤設計的問題,導致手太貼頭前就會導致追蹤效果十分糟糕,這部分若有玩槍戰類型的,手把的定位幾乎到達無法使用的地步,只要想瞄準就會掉定位,且交叉擺放或是速度過快也會導致定位的丟失,若拿遠一點則這種狀況會好很多

官方表示還會持續修正追蹤效果,但能改善多少仍然是未知

更換燈塔追蹤面板,官方售價6600,基地台以及手把另售

10)手把設計:

電池設計及續航說明
VIVE PRO
手把
電池為內建充電式,單次續航約6~8小時
最原始版本的手把設計,仿槍枝握持感的設計,某些社交應用使用起來非常不順手
Vive Cosmos
菁英版
VIVE 
Cosmos
手把
使用2顆3A電池單次續行約4~6小時(因電池而異),可準備多顆隨時更換為了追蹤最佳化使用了大追蹤環的設計,電池重量過重以及不平均的配重使得手把使用起來垂頭感很重(尤其是在高速甩動時)
Oculus
Quest
手把
使用1顆3A電池單次續行約6小時(因電池而異),可準備多顆隨時更換小而輕巧,該有的電容偵測都有,基礎手勢都可以輕鬆做出來
Oculus
RIFT S
手把
Oculus
Quest 2
手把
使用1顆3A電池單次續行約6小時(因電池而異),可準備多顆隨時更換小而輕巧,該有的電容偵測都有,基礎手勢都可以輕鬆做出來,與前代差異為電池蓋改為塑膠卡扣設計(防止噴出),以及加大姆指放置區,整體手感貼近於最原始的Rift CV1
HP Reverb G2使用2顆3A電池單次續行約4~6小時(因電池而異),可準備多顆隨時更換設計上與Oculus 的相仿,有蘑菇頭及ABXY按鍵的配置,並與原始MR之手把混和,但皆不具有電容偵測控制因此若有玩社交類型的會變得跟原始vive的手把一樣,要透過綁定實現手勢控制,極不順手,此點須特別注意
Valve
Index
手把
電池為內建充電式,單次續航約8~11小時設計最為優秀,擁有全手指追蹤,但目前良率有不小的問題(觸控排線斷裂、蘑菇頭輸入漂移的問題)

(補充)根據目前拿到新手把官方有換過料件,蘑菇頭明顯變高以及側面壓力觸控板公差變小,實際耐用度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知道
小派5k
手把
目前官方為搭配Index手把+基地台的套組(台灣無販售)

11)擴充設計:

擴充支援度說明
VIVE PRO
普通
只要是使用SteamVR追蹤技術的,都還有像VIVE Tracker的額外裝置可以相容使用,周邊裝置的彈性設計都還有保留
Vive Cosmos
菁英版
Valve 
Index
小派5k
HP Reverb G2普通原生為相容於SteamVR的設計,搭配第三方硬體可不需透過軟體轉換即可自動偵測遊戲追蹤區,但官方僅保證軟體部分相容,其餘硬體仍須自行處理
VIVE 
Cosmos
優秀原始設計就有保留變化的空間(前面板),官方也把這台定位成可變化的彈性VR裝置,未來會推出一些擴充組件,目前有燈塔追蹤面板、AR面板
Oculus Rift S差勁幾乎無周邊擴充性可言
Oculus Quest優秀
具有PC/一體機雙模式而給了較高的分數,一體機模式下續行約2.5小時,可透過外接行動電源提升獨立運行時的續行
Oculus Quest
2

12)配戴舒適度:

鼻墊漏光情形眼鏡空間說明
VIVE
PRO
完全隔絕相較一代VIVE在配重以及固定的方式這部分改了很多,長時間配戴也很舒服
VIVE
Cosmos
完全隔絕

所有頭盔內配戴感最舒服的,唯一具有快速上掀快速查看的功能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Quest
普通普通會扣分的原因是因為頭重腳輕的問題,有不少人選擇購買一代VIVE用的頭戴耳機加裝轉接環來改善舒適感,眼鏡空間原廠配有加高墊的設計
Oculus
Quest
2
普通頭盔本體並不重,且官方有推出對應的菁英頭戴可自行改裝,內部眼鏡空間狹小,需特別注意
Oculus
Rift S
普通普通採用環形固定設計,長時間使用也不太壓臉,內部空間尚可
HP
Reverb G2
普通普通頭盔本身配重相當平均,延續一代設計十分舒服,眼鏡空間尚可
Valve
Index
嚴重漏光佩帶感和VIVE PRO接近,但眼鏡的寬度設計嚴重不足,對於戴眼鏡的用戶來說非常的不方便,且面罩設計是針對歐美人士設計,表面曲度過大會間接導致長時間使用臉部有夾擠的感覺,後靠墊為不可拆卸設計,若為多汗體質可能要考慮清潔問題,頭盔鼻墊嚴重漏光

(補充)Index的頭盔因為面板上的規格較高、發熱量大,導致頭盔的溫度偏高,長時間使用會覺得眼睛乾燥
小派
5k
輕微普通出廠時一樣只有綁帶而已,但因重量上的設計因素,比起VIVE一代舒適的多,官方目前有出改善的套件,但需另外購買,設計與HTC那套的高級頭戴相仿


13)耳機/麥克風:

是否有
整合式耳機
說明
VIVE
PRO
音質尚可Cosmos使用的耳機料件與一代VIVE的頭戴耳機相同
VIVE
Cosmos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
使用非接觸式特殊的透孔耳機(從頭盔上方或側面出聲),音質欠佳,麥克風也尚可
Oculus
Quest
Oculus
Quest
2
HP Reverb G2在同級裡面擁有最好的音質表現,無論是麥克風還是耳機都是水準之上,耳機為浮空非接觸式設計
Valve
Index
小派5k沒有標配整合式的耳機

以上裝置都有內建麥克風及3.5mm耳機接口,可以接上自己的耳機使用

14)無線模組
目前有官方支援無線模組的裝置只有VIVE系列,無線模組少了線的拘束會讓沉浸感提升不少
  • 對於電腦的處理器要求也更高(推薦i7八代或更高,如8700、9700等具備最少6C12T之處理器)
  • 使用無線時需注意工作溫度,可自行加裝小風扇避免過熱,過熱時會觸發解析度下降或是灰畫面
  • 官方行動電源單次續行約2.5小時上下


是否支援副廠行動電源無線模組電源支援協定
VIVE PROQC2.0/QC3.0/QC4.0
VIVE
Cosmos
菁英版
未知(可能是PD),特規21W
VIVE Cosmos

此處需注意因為無線模組的技術是使用Intel的Wigig解決方案因此在部分AMD主機上會有相容問題(通常是主機板會挑),若也是有使用AMD主板成功但不在列表內的也歡迎回報!

以下組合是根據回報可以和無法使用的主板/處理器搭配 :
已知組合可以用的:確定不能用的 :
3700/3800 + X570F2700 + AB350 gaming 3
3700 + MSI X570 edge1700 + X370 Prime Pro
3900 + C7H
3700 + X570I Pro
2700 + x470 Aorus Ultra
3700 + x570 Aorus Ultra
3700 + X570 Aorus Elite
2700 + AX370
3900 + X570TUF
1700 + B350 Gaming Plus  

Quest/Quest 2
  • 可透過5G Wifi的方式(VD)串流到頭盔上進行遊玩
  • 畫面、延遲和定位明顯有些微延遲和損失,快速轉動時會有黑邊的問題
  • 串流時需要一台較好的無線路由器(Wifi5(AC) 、Wifi6(AX))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15)安裝簡易度:


是否需要
額外架設
基站
說明
VIVE PRO


需額外架設定位基站,建議基地台裝設方式為對角設置才可得到最佳定位效果
VIVE
Cosmos
菁英版
Valve Index
小派5k
HP Reverb G2



Oculus 系列、VIVE Cosmos、HP Reverb G2無須外部燈塔的架設就可以快速使用,若時常變換場所使用會比較推薦這類無須另外安裝的頭盔

VIVE Cosmos
Oculus Quest
Oculus Quest
2
Oculus Rift S

16)最低電腦需求


顯示卡
接口
說明
VIVE
PRO
DisplayPort
最低為GTX1070以上顯卡需要具有DP接口才可使用,若為筆電用戶一定要注意這點
VIVE
Cosmos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
Rift S
Oculus
Quest
USB3.0
or
5G Wifi路由器

電腦部分規格都無須擔心,本身是可以獨立運作,一體機模式下受處理晶片所限制,特效和畫面明顯表現不及於PCVR,但不失遊戲性

接線之後可視同為PCVR,但畫面上絕對不比原生的好(如Rift S)明顯的顏色較為黯淡、銳利度下降,快速甩動時容易會有果凍效應的產生

若使用VD無線串流,畫質相較接線能夠再提升一些,但設定上需另外購買軟體以及使用具有5G Wifi(ac,ax)的路由器,延遲比接線高不少

此處不建議使用網卡去和頭盔串流,不只設定較為繁瑣,使用上穩定度也較低,能的話還是以購買路由器為主

連接電腦之Type-C線材部分需要另外購買副廠或原廠線材,未達頻寬標準之線材會導致運作異常,原廠所附贈的充電線材是2.0無法直接使用


Oculus
Quest
2
HP 
Reverb G2
DisplayPort
一樣需具備DP接口才可使用

但因以下因素,所需之硬體規格也有所提升
  • Index支援更高的刷新率
  • 小派支援更寬廣的解析度
  • G2最高的單眼解析度
雖然官方推薦是1070就跑的動,但要發揮出全部的實力基本上只能攻頂選擇3080/3090這類的頂規顯卡
Valve
Index
小派
5k

  • 目前推的中價位全新顯卡是RTX3070(15K),效能略高於GTX2080Ti,大多數的遊戲都能跑的順暢不卡頓
  • 二手可選擇GTX1080、RTX2060較為推薦
  • VR比較推薦使用N卡,目前BUG較少,且20/30系列部分顯卡支援最新的VRSS提升技術

17)價格級距(適合需求推薦表):

20K以下:

最大優點最大缺點
Oculus
Rift S
低預算,
15000上下即可入手

無移動或是一體機需求,平常都連接電腦為主者,以及不想架設定位基站者
IPD(瞳距)不可調,原生不支援全身追蹤或是第三方擴充套件

官方未來重心只著重於Quest系列,現在購買已經算是尾盤了,若無一體機需求仍可考慮購買
Oculus
Quest
低預算,
15000上下
即可入手

目前已停產,二手價約6000~8000


不需要電腦可獨立運作,只要使用特定線材連接電腦後就可以變成PCVR
頭盔配重不均的問題,須改頭帶才能改善,一體機模式下有Oculus自家的平台可取得遊戲,但遊戲價格偏高,普遍價格都在900上下

*受限於USB頻寬之因素,串流效果一定不比普通PCVR還好,明顯較為模糊以及果凍效應問題*
Oculus
Quest
2
低預算,
10000上下即可入手
不需要電腦可獨立運作,只要使用特定線材連接電腦後就可以變成PCVR

新手入門玩家推薦!
雖然頭盔不重,但原廠綁帶過軟長期配戴仍會有所不適以及眼鏡空間不足,需另外購買原廠升級套件替換或改用副廠配件,一體機模式下有Oculus自家的平台可取得遊戲,但遊戲價格偏高,普遍價格都在900上下

*受限於USB頻寬之因素,串流效果一定不比普通PCVR還好,明顯較為模糊以及果凍效應問題*
20~30K:
HP
Reverb G2
中預算,
官方售價22300
目前最高的解析度,配戴感舒適,且透鏡與耳機部分與Index完全相同
WMR追蹤略顯不足,手把控制無觸控功能(社交類型軟體使用會很受限,例如VRChat)
VIVE
Cosmos
中預算,
官方售價22800
支援無線模組,配戴感真的非常舒適
追蹤效果過於糟糕
30K以上:
VIVE
PRO
高預算,
官方售價30900起
支援無線模組,擁有最好的黑階表現以及較舒適的配戴感

台灣隨時有貨可以直接購買
透鏡效果不夠優秀,規格無特別突出,手把設計上如需手勢操作應用不順手
VIVE
Cosmos
菁英版
高預算,
官方售價29900起
支援無線模組,配戴感真的非常舒適

改善Cosmos原版追蹤問題

堅持要Cosmos就要買菁英版,不要買成原版的了
官方只把原本Cosmos之追蹤方式改為燈塔追蹤,其餘手把仍對應到舊版的設計,並沒有重新設計過,如需手勢操作應用不順手
Valve
Index
高預算,
官方售價約31000
(※不包含跨國運費,運費約3000上下
)
所有配置都很平均且在水準之上,該有的都有了
眼鏡空間不足、面部舒適度不佳、溫度偏高以及保固問題(尤其是手把良率、頭盔線材部分)價格較高
小派
5k
高預算,
官方售價約33000起
具有最大視野角
軟體部分仍有優化空間,目前還沒有自己的基站和手把,不適合沒使用過相關裝置的VR新手

目前VIVE PRO的販售版本上差異
版本價格說明
單頭盔18900給原本就有一代VIVE的用戶作為升級用,也可混搭Index手把和基地台(同時支援1.0/2.0的追蹤)
一級玩家版30900搭配VIVE一代所使用的1.0基地台和手把
專業版39900搭配的是HTC自家出的2.0基地台和支援2.0追蹤的手把如果遊玩空間 > 5M*5M,或是有多基地台定位的需求再來購買,普通消費者無法感覺出兩者的差異
EYE版53000基礎配備與專業版相同,另外具有眼球追蹤的功能,目前這個功能很雞肋,能用的遊戲以及程式非常少

18)售後服務
HTC系列
(因多人反映HTC效率問題,此處已調整)
HTC 主要是因為在台灣的溝通上會比較簡單,也有本土的到府收送服務,但送修時的整體感受不一
Oculus系列有中文客服,通常有寄信過去都會在工作天內回覆,申請RMA後委任FEDEX收送的速度上也算快,真的有出問題大概能在2個禮拜以內解決,且保固內無需自行花費高額的海外運送費用,較大的缺點可能就是報關時需要另外申請文件,需額外備妥進口所需資料
HP台灣HP有正式代理,目前尚未聽到相關送修的經驗
Valve Index根據購買地會遇到使用不同語言的客服美國Steam的客服效率很差,基本上發一封訊息要2~3天後才會回復且送修寄到美國時間最少需要1個月起跳運費來回約3000上下(若送單件),送修為不維修直接換新
小派(感謝版友補充)
若是對硬體上有任何問題,官方是不囉嗦直接換新,但反應效率偏低,回應的時間較長

19)耐用度

耐用度說明

VIVE PRO
正常1)手把本身除了圓盤用久了容易塌陷以外,本身的耐用度很高,有時候撞到東西沒事,反而是被撞的出現明顯損傷
2)頭盔部分耐用度無太大問題,PRO線材後方的塑膠環固定處須特別注意,盡量不要拉扯或是壓到這塊,多數使用PRO的使用者線材出狀況幾乎都是在這個位置
3)基地台隨時間使用馬達會逐漸減少壽命,盡量使用自動待機延長使用壽命
VIVE Cosmos正常目前無明顯災情,僅菁英版須注意部分與PRO相同(基站)
VIVE
Cosmos
菁英版
Oculus系列正常目前無明顯災情,一代(CV1)在使用1~2年後容易會有手把觸控失效的問題,不確定這點是否已在新版手把解決

Quest2代菁英頭戴第一批次有不少斷裂問題,官方目前著手修正及接受退款或換貨中
HP Reverb G2需特別注意目前有不少玩家反應第一批的品質不太穩定,有螢幕問題也有遇到組裝問題,品質這部分仍待時間考驗
Valve Index需特別注意1)手把明顯設計有缺陷若為重度使用者可能購買後2~3個月就會出現蘑菇頭飄移問題蘑菇頭觸控排線因位置關係有很大機率會弄斷另外還有側面壓力感知區塊的公差問題(上下鬆動,目前個案較少)

(補充)目前手把仍有零星個案

2)頭盔部分目前沒有太大的災情
3)基地台如VIVE系列一樣,
盡量使用自動待機延長使用壽命
4)基地台約有10~15%機率紅燈,若遇到紅燈狀況只能購買新的或送修,尚無第三方廠商提供速修服務
5)根據過保使用者經驗,頭盔線材因無單獨販售,屬於消耗產品容易因拉扯而故障,若購買時選擇無售後的代購店家,索取頭盔線材時官方通常會刁難(因無原始購買帳號),若無法與原廠取得線材只能向亞馬遜上訂購線材(約130USD)
小派未知樣本過少,無法得知


若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小額贊助打賞~

留言

  1. 回覆
    1. 近期會更新2022新版比較,前陣子比較忙就沒有出文章了

      刪除
    2. 2022版的資料還會更新嗎?

      刪除
  2. 千金難買早知道,相見恨晚這篇文。這篇文好到我願意斗內steam禮物卡。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高興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近期內還會更新新的文章

      刪除
  3. 這篇文章幫助我很多,但希望能夠在近期看到2022版的文章,這樣才能讓我下單更安心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